来凤姜 留住风味 挖潜增效

时间:2023-11-20    来源:农民日报    点击:1235次

  形似凤头、姜柄如指,咬一口肉质脆嫩、辛辣味浓……从形至味,主产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的来凤姜,总能给食客们留下深刻印象。由餐桌追溯至产地,来凤县种植生姜历史悠久,数据显示,目前全县生姜标准化种植基地达2万余亩,年产量在全省位居前列。2007年,来凤姜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(原国家质检总局)认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。

  一方水土,滋养一方味道。放眼全国,一个个地标农产品不断涌现、特色农业品牌拔节生长,成为强农富民的重要引擎。未来,来凤姜等地标农产品应如何接续开发“本土风味”,实现高质量发展?在近日举办的来凤姜发展研讨会暨地理标志品牌推进会上,专家学者齐聚一堂,共议地标农产品发展之道。

  挖掘“辣味”产业附加值

  “500余年的种植历史和武陵山区特有的优越生存环境,形成了来凤姜特殊的风味及清甜的口感,一改人们认为生姜只能作为配菜辅料的传统观念,使来凤姜也具有作为蔬菜食用和推广的潜力。”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院副教授刘娇在会上介绍。

  据了解,来凤姜除可鲜食外,还用来被加工成为风味独特的腌制糟姜,远销各地。近年来,为提升来凤姜地标农产品的附加值,来凤县也在探索小生姜“辣味”背后的更多发展可能。2021年,湖北省农科院与来凤县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签署合作协议,投资1.02亿元打造生姜全产业链项目,建设集种植、生产、加工于一体的生姜基地,开发姜油、姜油酮、姜烯酚等高附加值产品。

  与会专家表示,推动生姜从低端种植经营模式向精深加工转型是大势所趋,对于来凤县而言,发展生姜精深加工产业仍然是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。北京联合大学保健食品功能检测中心主任闫文杰介绍,近年来,随着人们保健意识增强、消费水平升级,药食同源相关行业关注度持续升高,企业纷纷布局药食同源赛道。在此背景下,生姜在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领域的发展前景同样十分广阔。依据姜的使用范围,可将姜类原料分为药食同源、保健食品原料和辅料、食品添加剂三类,助力延长来凤姜产业链、放大来凤姜品牌效应。

  以源头品质护航地标“风味”

  数据显示,目前,全国已有8000多个农产品取得了中国地理标志产品(含作为证明商标、集体商标注册的地理标志和原地理标志保护产品)、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保护与登记。“小到豆豉,大到牛羊,无一例外,严守质量和安全标准才能叩开地理标志的大门。”会议上,湖北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、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潘思轶表示。

  会议指出,尽管来凤姜发展前景广阔、新兴产业集群不断成长,但回溯到产品质量关,来凤姜仍存在品种混杂、种植不规范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,对品牌建设造成一定影响。“来凤姜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,就要从产品的安全性、真实性、道地性、营养性和一致性的五个维度,着手开展品质评价与分等分级。”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靖表示,做好品质评价与分等分级,才能让“土特产”真正实现增值。

  与会专家表示,地理标志的意义在于保护产品知识产权,让消费者享受到真正高质量的产品,帮助保存产品原产地尤其是乡村地区的技艺、传统和文化。为此,完善农产品品质分级分类与标准至关重要。在此背景下,与会专家介绍了基于“三原”(即原种、原地、原味)理论的来凤姜保真体系构建思路,提出从种质资源、土壤质量、生姜质量三方面进行来凤姜品质等级划分。专家表示,该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完善来凤姜品质分级分类与标准、建立来凤姜质量监督管理体系、确保地理标志产品的真实性与独特性。未来,可在分级分类标准完善基础上进行来凤姜种植核心区的划分与保护、来凤姜品系遗传稳定性及遗传改良研究等,“留住”来凤姜的独特风味。

(编辑:管理)